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

可以不和80後共事嗎?

當然不可能。
 
況且80後還是有許多有趣、有目標、有想法、有身段手腕、有希望的伙伴,司樣身為80後的我,這麼說也只是一部份的偏見,也讓自己反省了一下。現實的的確確無法避免,而日後的確將(可預見的未來)遇到更多這樣的例子,所以不如就做做心理準備吧。  
 
很菜,在職涯中也不過七、八年,雖說是在接近社會脈動的行業,知道自己的氣燄和直爽真誠沒太多變,這聽起來好像不錯,不過有時候這就是大錯特錯,就是個鄉下鄰家大男孩般,但在跨過三十歲後,有時候爽朗反而是一種無知,但為自己辯護一下,至少我還是學會了進退應對(見人說人話、見鬼說鬼話)甚至是視不合理為理所當然,麻痺麻痺…

正題,工作上不常碰到70、80後,後來我覺得這挺幸運的,常常能聽到一部部的文化、商業歷史和一步步從創立興盛甚至到衰敗的企業過程。很清楚的知道,我只是個聆聽者,我插不上話,從早一點時候的社會封閉資源匱乏,台灣錢淹腳目到現在所謂的悶經濟,我插不上話。立場不同,所受教育、思考、成長背景不同、社會經驗不同、理念、方向不同,但尊重這樣的不同是我唯一的想法。  

一早,某大學育成下成立的公司,運作的不錯,前景應該也不差。財務拿著填寫未完成的單據來,我解釋了需要補齊的地方、原因及需求,「你怎麼不說清楚?害我白跑一趟」我摸摸鼻子道歉,然後解釋了一番。這公司從上到下都一個樣,我心裡這樣想。80後的總經理、協理、同事…做著的應該是創新的事業,卻沒有年輕人該有的彈性、想法、態度,常常是斟酌了整篇文件的字句,卻連簽字蓋章該落筆在哪都要別人指著才不會漏掉(通常這是年紀長一點才容易發生的事)。

"如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說的,政府政策只除弊而不興利,不積極建設只防弊一般"和他們接觸的時候,吹毛求疵的點不帶遠見、看不見專業,堅持所在通常是一種情緒;同後滕新平「治台三策」台灣人的描述:「愛錢、怕死、愛虛名」再加上「難教」和「好騙」,一件事在表達上通常是用騙的永遠比用教的容易,認真分析評斷總是忠言逆耳。用好聽的言語草草帶過並把客人送走,最後說上一句:文件好的話說一聲,我去拿就好,不用特別跑過來了,天氣這麼熱…  

我還是尊重他們如此思考及做事的想法和態度,覺得自己有些幸福在職場上遇到可以學習的榜樣,不論前輩還是晚輩,都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。

不可能不和七○、八○後甚至九○後共事,但,希望來到公司能相談時可以感受到未來新時代新青年的新希望,領土的氛圍能自己掌握,至於,你們公司要如何?留著我去拜訪服務就好,不用勞駕你們來。

一早就遇到這樣的八○後,不止會讓人覺得無力,更會覺得台灣的未來將是這群接班人的天下時,該如何是好?  

提醒自己,不要變成那個樣子、那嘴臉、那態度。
不要這個我看不起未來那個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